DSC_1622  

雖然台灣沒有幾千年的歷史,

但是從明鄭時期到現在也差不多有四百多年了,

在早些年的時候,交通不便捷,要穿梭台灣的東西部,可說是困難重重,

即使是現在,台灣東部跟西部的交通也稱不上極度便利。

但是路是人走出來的,只要人走過必定是會留下痕跡的,

幾百年過了~經過歷史洗禮的道路便稱為古道。

現存絕大部份的古道都在山區裡比較多,畢竟在平原上的古道現在應該也變成泱泱大道了。

 

我第一次聽到阿塱壹古道,應該是幾年前剛認識我們家阿妏仔的時候,她告訴我的。

剛認識她的時候,她還是一個熱血的登山女青年,

那時有登山的同好跟她分享了阿塱壹這個未經開發富有自然景觀的古道,

她跟我提了一下,當時我也有上網關注一下,不過大概就是看了一張照片就關網頁了,

畢竟我對於登山是興趣缺缺到了一個無可自拔的地步,

不過我還是記得她對於阿塱壹古道的嚮往。

大概是上個月吧,一場因緣際會,一群人聚在一塊然後莫名其妙地說起了阿塱壹古道,

聊著聊著就阿朗壹古道之行就這麼成行了!

眼見台東縣政府跟屏東縣政府,對於台二十六線跟自然景觀保存之間便利與環保的拉鋸戰,

總覺得阿塱壹古道走入歷史的可能性並不低,

所以有機會當然是要去走上一遭,以防止事後搥心肝的狀況發生。

 

現行的規定裡,阿塱壹古道,一天只開放三百個名額進入,以保護其自然景觀,

同時也規定,要進入阿塱壹古道,一定要有一個導遊同行,而導遊的費用是公定價台幣3000元整,

對於這一個導遊的規定,其實我有一些微辭,我留在文章的後頭講。

因為一天只開放三百個名額,所以幾個禮拜前就要上網去做登記,

也蠻幸運的敲了一個大家都可以的時間出來,於是我們一行人就這樣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從台南到屏東距離並不算短,所以我們早上五點五十分在高速公路旁的家樂福集合,

我跟阿妏仔五點三十五就出現在家樂福了,原因無它,那就是我失眠了,所以才早早出門,

他母親的勒,最近是年紀有了還是怎樣,以前從來不失眠的我,竟然頻頻失眠....

應該是阿妏仔睡在我旁邊的關係!

回到家樂福~

當我看到昆燁哥的出現,我就放了一大半的心了!

大家其實也都算蠻準時的,放好行李、分配好車子以後,

我們第一站先到仁德服務區做一下補給品的補充。

關於補給品,我一點都不用擔心,因為只要是要爬山或者出去玩,

我們家阿妏仔在前一天就會想盡辦法把背包塞滿補給品,活像是小學生要出門遠足一樣,

所以我一點都不擔心在路上會餓著。

為防止等一下爬山腳抽筋,當然是要先在7-11嗑上一條香蕉再說。

大家吃飽喝足、補充好乾糧以後,再度上路,就這樣一路直接推進到南州交流道下的7-11,繳一下水費。

這家7-11根本就是來南下屏東必停留的景點之一,尤其是去墾丁一定要停這一站,

7-11真是大家的好朋友。

繳完了水費以後,我們就驅車直奔旭海的阿塱壹古道入口。

 

阿塱壹古道是由屏東旭海連接到台東南田的海岸線,所以可以選擇從南田往南走還是旭海往北走,

路線沒有什麼差異,就是先爬山與後爬山的差異而已,

我們是選擇從旭海往南田方向走。

在旭海村跟跟嚮導會合以後,停好車,準備好行囊,

接著我們古道入口處前的海巡署駐點上個廁所,做一下行前準備。

如果是從台東南田走過來的話,這邊就是阿塱壹古道的終點,

所以有一些裝置藝術跟祝賀完成的標語給大家拍照留念,而另外一頭就沒有這種東西,

IMG_1611  

反正我們終究是會完成的,所以先拍照也沒有什麼不對,導遊是說趁我們現在還笑得出來的時候先拍,

這一點都嚇不倒我們,都已經來到這邊了,豈有打退堂鼓的可能。

IMG_1609  

 

 

阿塱壹古道,正式開始~

一開始往裡面走其實有點像走在鄉下的一般產業道路,旁邊還有養豬、廢棄工寮....

DSC_1586   

接著就是一片防風林,過了防風林你的右手邊就出現太平洋了!

因為幾百年來這邊都有人在走,雖然走的人數不怎麼多,但怎麼說也是走被走了上百年的路,所以路並不難走。

我們一行人就是秉持的不把相機的記憶體跟電池給用盡,不打算走出阿塱壹的理念,

所以才跟進入古道沒多久,我們就瘋狂的拍照,九個人有五台相機瘋狂地按快門。

DSC_1606  

反倒是我們的導遊一直往前走,然後就躲在陰涼處等我們,沒有什麼機會聽她做解說,

也無所謂啦,就這麼一條路,不可能會走丟,我們就保持我們的龜速,一路瘋狂的拍照。

出了產業道路,接著出現的是小鵝卵石海岸,海浪打在岸上,發出沙沙的旋律,

加上天氣不錯,相片拍起來的成像應該會不錯,大家心情還算愉悅。

過了小鵝卵石沙灘後,再接一段防風林,不過這邊就屬於沙灘地形了,

IMG_9063  

出防風林又是鵝卵石與小礫石沙灘。

後半段就是岩壁被海浪給沖刷而成的亂石陣,

整個就是走在石縫當中,在石縫當中穿梭~

其實照片會比我用文字敘述要來的精準,那麼就看照片啦!

 

IMG_1644 IMG_1646 IMG_1683 IMG_1689 IMG_1692 IMG_1719 IMG_1729

  IMG_9126

DSC_1642 DSC_1644  

 

過了小鵝卵石與亂石陣海岸以後,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阿娘喂啊~85度逼近直角的陡峭岩壁。

DSC01500

 DSC_1671  

其實原本的阿塱壹古道是全線都是走海岸邊,

到了二次大戰的時候,日本為了阻斷美軍的前進,而把觀音鼻這一段的古道給炸了,

導致於現在要翻過這一座小山才有辦法再接古道。

這是我問GOOGLE大神他告訴我的,因為看文字敘述絕對比不上現場看到的哪種感覺,

於是我就問我們的導遊,到底是哪一段被日軍給炸斷了!

她的回答是:『沒有阿~從以前就是這樣子走阿!』

即使我沒有問GOOGLE大神,我也不太相信,以前的人會不走海岸線而刻意攀爬逼近垂直的岩壁,

道路除了給人走的以外,貨物必然是一個需求,人爬就算了,我不信貨物也是這樣直上直下,

可是導遊都這麼說了,我也沒有多問些什麼,畢竟一路上問她什麼,她好像都不太了解。

我該煩惱的事眼前的陡峭岩壁,真的是垂直到讓我夠傻眼!

既來之則安之,我想如果我再晚個幾年來阿塱壹,說不定我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趨近於攀岩的山路,爬個幾階如果沒有停下來休息的話,我的膝蓋可能會爆炸外加缺氧而倒地。

終於經過了幾番的努力,終於來到了山頂,這時候想跟我的膝蓋說一聲::『辛苦了!』

爬完了這個峭壁,來到了就是我們中午休息的地方,在樹林享用我的們午餐,

IMG_1748  

其實有點吃不太下,可是阿妏仔告誡我,一定要吃點東西,因為你不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麼新挑戰,

聽前熱血登山女青年的就沒錯!

說不定後面還要攀岩,不吃點東西怎麼可以,如果讓她背我,那我的名聲豈不是毀於一旦!

所以就稍微吃了點東西,補充點水分,

這個點是阿塱壹古道唯一的休息點,五星級的用餐休息區(就阿塱壹而言)

一開始我就覺得很奇怪,今天明明就是假日,怎麼會一路上都只有我們十個人,都沒有其他人,

就在我們休息的時候,慢慢地出現了好幾坨的人,大家通通都在這邊做休息,

前後加起來至少有一百個人吧,原來今天大部分的人都是從南田走過來。

休息不到半個小時,我們的導遊就匆匆的趕我們這群肉鴨子上路,

接下來的路有點像是走在一般的山邊小路一樣,路不大條,大概是兩個人會車會有點擠的哪種寬度,

左手邊是山,右手邊是峭壁,放眼望過去就是美麗的太平洋。

DSC_1693

DSC_1703  DSC_1720

IMG_1764

IMG_1779  

部隊慢慢地前進,這時候大家手中的快門頻率有慢下來的跡象,不過還是有捕捉到美麗的景色啦!

常言道:『眼睛就是最好的相機!』

所以我們就努力地、慢慢地、用力地、聽著我們膝蓋在吶喊地的往前進。

過了觀音鼻的山頭,映入眼簾的是美到可以列入今日我最美的景色,

DSC_1712  

不過當最美的景色出現了以後,接著就是另外一個挑戰的開始,

接著開始慢慢的走下坡,而下坡也幾乎是直上直下的程度,

DSC_1732

  

IMG_1782   

萬萬也沒有料想到後面還有一個硬的,怎麼上來,當然就是怎麼下去。

這一個超級長的好漢下坡,綿綿無止境的下坡,看了都軟腳的下坡。

走到一半以為結束了,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坡,

這時有人非常驚訝地跟我說,不會是還有吧!

沒有錯,出來混的總是要還的!

結束了這一個慘無人道的好漢下坡,兩隻腳真的已經開始不自覺的顫抖,

IMG_1791 IMG_1803  

只要一停下來,雙腳就開始抖抖抖~

可是還沒有完,最後一段是大顆的鵝卵石海岸,

因為鵝卵石非常的圓滑,加上你根本就不知道這顆石頭穩不穩,

所以很容易腳踩上去就滑開,

IMG_1810  

導致後半段幾乎都是在看腳下的石頭,沒有任何心思看旁邊的海景,

就這樣腳一直扭來扭去,看著海岸邊躺著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的鞋底,

很明顯的許多人的鞋底禁不起這樣的扭來扭去地形,儼然成為鞋底的墓場。

這時大家聊天的次數少了、臉上的笑容似乎也不見了!

IMG_1816 IMG_1822  

因為這邊的鵝卵石比前面的要大上許多,所以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跟前面的又不太一樣,

海浪拍上岸是沒有聲音的,但海浪退去的時候,石頭與石頭滾動摩擦所發出來的聲音像是遠方在放鞭炮的聲音,

有時碰碰碰有時恐隆恐隆,很特別!

通過了大顆鵝卵石的考驗,我們總算完成了這一項阿塱壹古道挑戰!

 

走了一小段路出來台二十六線,等待接駁車載我們回旭海。

這邊很特別的是,這邊是台二十六線與準台二十六線的交接處,

一邊是柏油路,另外一邊是石頭路,兩邊畫出了楚河漢界。

IMG_9238  

這是因為台東的台二十六線已經蓋到這邊等帶繼續往前接,

而屏東這邊卻不准台二十六線繼續往前,

目前就這樣僵持著,到底後續會怎麼樣呢?

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我們回去的路線就是台二十六線接台九線再接縣道199,載我們回旭海停車的地方。

這邊不得不說,兩個司機(其中一個是我們的導遊)也不知道是要趕著去哪裡,瘋狂的在山路飆車,

就連我這個不會暈車的人,坐起來也覺得非常的不舒服,

這種完全不顧慮到乘客的乘坐舒適感,只想卯起來的飆車,真的很不可取。

從南田到旭海,大概是四、五十分的路程,要價兩千塊錢。

最後我們回到早上停車的地方,也順利地結束了這一段的旅程。

雖然吐了一個、抽筋抽了一個、頭痛的一個,但也算是順利完成啦!

 

來聊聊我對於台二十六線跟阿塱壹古道的看法,

我們從地圖可以看得出來,台灣整個海岸線都被公路給圍起來了,

除了一個地方!

沒錯,就是阿塱壹古道這一段,這是目前台灣唯一全天然的海岸線!

螢幕快照 2014-11-10 下午1.57.58  

台東縣政府已經把台二十六線蓋好在等阿塱壹古道環評通過,準備把他接起來,

所以才會出現我上面所說的那種蠻妙的景象。

環境保護很重要,交通便利、地方發展很重要,兩個要取得平衡點本來就是會有很有模糊的地方。

這個就讓我想到去年到花蓮,隨意地問了好幾個當地人,對於蘇花改公路的看法,

我們在報章雜誌上看到的幾乎都是一面倒的說當地人極力反對蘇花改,

可是當我到了當地去問,我發現事實上好像跟報章雜誌上說的不太一樣,

雖然我的抽樣數不多,可是幾乎是全力支持蘇花改的建立,

之前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新聞媒體報導的是某些財團或機構想要你看到的資訊,

至於是不是事實,就不是那麼的重要!

一個計程車司機跟我說:財團不希望蘇花改建立,是因為交通如太方便了,

這樣子遊客就不會留在花蓮住宿,很多財團就少賺了很多錢。

另外一個腳底按摩的師傅跟我說:誰不希望交通便利,身為當地人他當然希望交通可以便利,省去了很多的時間跟金錢。

回到阿塱壹古道的問題,我是覺得今天或許台二十六線的開通,對於自然景觀的破壞是一定有,

但是真的是當地人願意犧牲交通便利來換取自然景觀的永續生存嗎?

我想應該不是!

我覺得有一部份的原因還是因為阿塱壹古道的知名度打開了,

知名度打開了以後,一些相關的利益就出現了。

什麼利益呢?

一天三千塊錢的導遊公定價費用,一趟車程兩千塊的私人接駁車費用,

不管是導遊費還是接駁車費用,我都覺得有點貴,雖然出來玩就是要有著被坑的心理準備,

可是被坑也有心甘情願被坑跟歸爛趴火的被坑的分別。

但是這些對於住附近的居民而言,這應該是一筆驚人的收入。

我不否認導遊存在的意義,畢竟還是要有熟悉地形跟了解如何緊急處置的人員隨隊,以提升安全度。

但是如果導遊只是為了那三千塊錢,並沒有一定的專業熱忱,只是想要快點走一趟,然後拿三千塊呢?

那麼是不是就失去導遊的意義?

與其這樣,為什麼不設立志工呢?

我相信如果是志工,他的熱忱絕對是沒話說,專業知識了解一定會比一般人還要多。

而不是附一個導遊,然後一問三不知,我還開玩笑地說,自己去GOOGLE查啦~

結果真的一路上我們的所見所聞都要上網自己GOOGLE,這樣我還需要花3000塊請一個導遊嗎?

我知道不能一竿子打翻一條船,但是就我看到的就是如此。

接駁車方面,既然政府規定一天只能三百人進入古道,還必須要上網登記然後分配導遊,

那由政府協調公車或小巴來做接駁的動作,是不是也只是舉手之勞而已?

生活的便利跟自然景觀的維持,本來就有著一定程度的取捨,

但是如果是外人強加標記而忽視了當地人的需求,或者是為了一小部份人的利益而犧牲大眾的便利,

這樣真的有符合公平正義?

你們住在有公車有捷運交通便利的地方,然後不准我們有公路有7-11,這樣對嗎?

交通便利與環境保護的問題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對跟錯,

外人的看法往往就是吃包子喊燙,你沒有住在當地,不了解當地人的需求與需要,說出來的也只不過是屁話,

這個問題要解決,或許就要仰賴著政府的溝通與遠見了,也考驗著人們的智慧。

DSC_1604  

 

完成了阿塱壹古道的挑戰,也算是把人生想完成的列表又打了一個勾,

聽著海浪拍打岸邊的聲音、石頭滾動的聲音,遙望太平洋的壯闊,俯視美麗的海岸線,

這些都是可以在阿塱壹古道,所有願望一次滿足的,

想了解最原始的台灣海岸線,阿塱壹古道可能是最後的選擇了!

台灣美麗的秘境很多,每一次旅行都可以一次又一次的發現台灣的內涵,

用旅行的方式慢慢的一點一滴地去了解台灣各地的風俗民情與自然景觀,

或許也是另一種愛台灣的方式。

IMG_912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inagi 的頭像
    winagi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winag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