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我小學有一個同學,他的座號在我前面一號,
我二十號,他十九號。
我覺得每一個人在就學期間,如果沒有意外的話,
你都會跟你前後座號的同學不錯,
畢竟每次排隊他就是在你的前後左右,所以長時間相處下來,通常會比其他同學熟識!
我這個同學呢?
好像是阿嬤帶大的,所以他不太會講國語,
應該是聽得懂,但是就是不太會講。
最主要應該還是學校環境的關係,
我國小就讀的那個班級算是比較特殊,全班幾乎都是用台語為主要溝通語言。
當然老師上課一定是講國語,但同學之間都是用台語溝通。
老師用國語上課,對於國語比較陌生的同學,當然就聽不太懂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
想當然而,他們的成績就比較不理想。
對於我這個同學,在國小對他比較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的作文課,
老師要我們寫關於我們自己。
這位同學坐在我旁邊,他就問我大枯呆的中文要怎麼寫,
我就跟他說,就寫大胖吧!
他覺得大胖不是他鄰居的綽號,他鄰居就是叫做大枯呆,
於是我就跟他說,那就寫大枯呆吧!
老師應該看得懂。
後來作文課的發展我忘了,但是他的堅持讓我蠻印象深刻的。
說來也巧,上國中的時候,他跟我上同一所國中,
有人會說,同一間國小,不就是會上同一所國中嗎?
其實不是,有些人會越區就讀。
照道理說,我的戶籍應該是要讀仁德國中,
可是有些同學就會越區去唸永康區的大灣國中、東區的復興國中,
所以並不見得同一所國小,就會上同一所國中。
這位同學跟我上同一所國中而且還同一班,算是非常的有緣。
所以我又當了兩年的同班同學,加上國小的六年,我跟他一共當了八年的同班同學。
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一個算是樂觀知足的一個人,
即使成績不理想,他還是非常開心的過每一天,
不會因為成績不理想,就排斥上學。
他就是安安份份的做好他份內的工作。
在國中也是一樣有發生過有趣的事情。
記得有一次數學老師點名起來問問題,
那堂課剛好點到了他,老師問他問題,他就是一直傻笑,
後來有人跟老師說,他不太會講國語,要用台語對話!
妙的是,老師的台語也是出了名的不怎麼樣,
就算台語一流,很多數學的名詞,也沒有辦法用台語表達。
結果就是老師要問的問題他也沒有回答,老師也沒有刁難他,
反而是對他的“國語弱手”感到非常的好奇,
反倒是開啟了一小段的嘻嘻哈哈的閒聊。
後來國三分班以後,大家就比較少聯絡,
不過有時候騎腳踏車回家的時候,還是會一起騎回家,在回家的路上邊騎邊聊天~
上了高中、大學以後,這個同學就在我的生命中消失了!
不管是同學也好,朋友也好,都是這樣子來來去去,
久沒聯絡,再好的朋友也會慢慢的淡出我們的生活。
而我跟他最後的聯繫,也是令我非常咋舌的一段經歷,
到現在我還是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大學的時候,我準備舉辦一場國小的同學會,
我念國中、國小的時候,並沒有手機或通訊軟體,
所以同學間的聯絡方式就是家裡的電話,
雖然不管是家裡的電話,還是手機,只要久沒聯絡就有可能會失去聯絡的方式。
畢竟大家會搬家、換手機之類的......
但是家裡對話絕對比手機更難找到本人,這是不容質疑的!
當時在一個因緣際會下,我跟一個跟他還有在聯絡的同學,要到了這個同學的電話。
於是我就打電話邀請他參加同學會。
電話一接通,一個字正腔圓的聲音出現:『喂~你好,請問你找誰!?』
身為一個跟他同班八年的同學,直覺告訴我,我絕對是打錯了!
不過還是要硬著頭皮問問看。
我:『不好意思,請問你是某某某嗎?』
他:『是,我是某某某,請問你是哪位?』
我:『喔喔~某某某,我阿吉啦,我們幾月幾號要舉辦同學會,你有空參加嗎?』
他:『喔喔~阿吉喔,好久不見啦!幾月幾號嗎?我看一下喔~』
他:『那天我剛好有事耶,不好意思,下次再看看有沒有機會再參加啦!』
我:『喔~好啊.....』
就當我準備跟他小聊一下的時候,
他:『不好意思,我現在在忙,改天再聯絡啦,掰掰~』
我:『喔~好,掰掰~』
就這樣結束了驚奇的對話!
那個我所認識的那個完全不會講國語的人,竟然可以用一口流利的國語跟我講電話,
重點是才短短的幾年時間,就有如此大的變化!
後來舉辦同學會的間隔時間拉長了,很多人的手機號碼也一變再變,
最後我也失去了跟這個同學的聯絡方式。
這個同學其實給我蠻大的激勵。
雖然到現在對於那個接電話的人是不是他本人,大家還是有討論的空間,
有人說,說不定接電話的那個人,沒有聽清楚他的名字,只是胡亂地回答~
但是我還是比較願意去相信說,接電話的就是他本人。
身邊很多人都在進步,並不會因為你的停頓,大家也就跟著停下腳步,
而通常停下腳步的人,卻常常不願意正面的去看待,正在往前走的人。
一個語言生手,短短幾年就可以說的一口流利的中文,
雖然身在滿是中文的環境當中,並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但是看到一個人有著明顯的進步,
有時候就會反思自己是否一直沒有督促自己,讓自己一點一滴的進步著。